乖乖牌与叛逆小子(5)

几乎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具反抗性的人,但即使是最具反抗性的人,也会慢慢学会如何对这个社会作适当的顺应。而当一个人的反抗性逐渐消失时,社会就认为这应归功于政工的饿教育与社会化过程。但此时个人内心的结构仍起起伏伏游移不定。

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省思

即使是顺从的好学生,也会因为长期的无力感而积怨丛生。当心中的怨怼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人就会转变成为叛逆性十足的坏学生。但此一改变于事无补,有时反而加深挫折感,于是只好乖乖地走回头路。

同样地,调皮捣蛋的坏学生也会因长期的挫折与无力感而深感愧疚。经过一番内心交战后,坏学生幡然大悟摇身一变,成为师长眼中的模范生。但好景不长,通常在一段时间后,他们又开始经理好学生一样也受到的怨怼,于是又重回窠臼,变成叛逆难缠的小子。

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就在这种死胡同里绕来绕去,不论是好学生或坏学生,都曾经一度尝试往另一个方向走去。但结果只是造成心中的另一番挣扎罢了。不管人们如何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哲学,随着环境起舞的模式将一直持续下去。

反抗或顺应导向的人隐藏着他们对环境的无力感。

若你习惯性地让环境牵着你的鼻子走,显然主宰你一切的是环境,而不是自称万物之灵的你。而许多人之所以完成在别人看来是万世伟绩的事物,其背后的推动力其实也是只是在规避失败而已。成功本身并无法改变无力感与生俱来的事实。

有些人则偏向安于现状,为的就是避免成功可能带来的恶果。我们常看见周遭朋友不愿面对新工作的挑战,却宁可在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上虚度数十年。

不论面对的境遇是好是坏,具有反抗兼顺应导向的人,往往觉得生活中仍有些缺失。即使是功成名就的人,有时也会认为成功并未给他带来他们所追求的满足感。

师长尊尊教诲,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无非是想帮助他们适应家庭、社会生活,进而能被大家所接受。孩子可能合作,也可能反抗,但他们清楚,有一天他们长大了,也会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小孩慢慢了解什么是权利,了解自己是最无力的一群。他们也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不幸的是,他们只能知道自己是无足轻重的,还必须服从师长的训示。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青少年自杀案件每年升高,就是因为青少年间普遍存在着无力感,不知何去何从。

即使是追寻生命意义的努力,最后也可能演变成对现有危机的一种反抗。青少年打家劫舍,原因就是生命中缺少真义。

历史的迷思

从历史上来看,人类的进展完全建立在个人无法掌握的资源上。政治家组织了政府,管理大众;科学家提出新颖的理论带动工业化社会;大公司的工程师设计电器用品、汽车、工具,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满腹经纶的学者撰述新书,左右了我们的思考模式;心理治疗师又试图掌控我们的情绪。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均会受到一些外力的影响。一般人普遍认为,若外在环境改变的话,个人与团体的内在经历将会完全不同,像是若拥有了合适的房子、完美的保险、较短的工作时日、更畅通无阻的交通后,个人将更为健康、快乐、身心均衡、安全感十足。

但事实上,许多人已拥有舒服的房子、万全的保险等等,但他们仍然不快乐、不健康、不稳定,心理上也缺乏保障。

二十世纪早起的美国作曲家艾普斯(Charles Ives,1874-1954),他的哲学与美学思维大部分承袭自亨利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哲学思想。但两者间有一显著不同。梭罗相信人类若能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同一屋檐下的话,内在灵命将会自然升华。艾普斯观察了一些人,他们居住在西维吉尼亚州与田纳西州山边自然环境中的朋友,在他们身上,他发现所谓的灵命升华并不存在,反倒是有些人仍认为自己是未获教化的人。梭罗认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连带会影响个人内在的经历。艾普斯的观察却正好相反。

这就好比当外在环境改变时,例如:革命或技术上的创新,多数人的生活会连带产生急剧变化,但其行事准则并不会因此改变。他们仍认为生活中的主宰力量不是他们可以掌握的。例如:共业革命使得十九世纪欧洲人口大量移动、社会结构重组,但许多人仍认为自己的生活与命运系于外在环境,与封建时期并无两样。

而某些内在因素则常被看成是外在因素,例如:恐惧、愤怒、衰弱等。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总认为这是无法控制的:“我气疯了,必须到外面透透气!”、“我面试时变得好紧张!”、“自我意识太强,给我添了不少麻烦!”、“我必须克服罪恶感。”或“我的胃抗拒辛辣的食物。”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为了便于说明,不论外在或内在因素,凡会迫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我都称之为环境因素(circumstantial stimuli)。

挡不住的环境因素

所谓的反抗与顺应的导向,其实就是主动地针对无法掌握的环境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换句话说,当周遭环境改变时,你直觉到有必要予以回应。

有些环境因素显得友善、引人亲近:“她对我微笑,让我感觉全身舒畅。”、“这位售货员看似真诚,所以我就买了洗碗机。”、“棒棒糖下嘴后,打起字来就快多了。”有些则充满敌意、令人远离:“当小孩打破碗盘时,我都会忍不住大吼几声。”、“他撇过头去,避开我的眼神,让我觉得好不安。”有时候环境因素会引起自然的顺应,但有时候却唤起“适当的”顺应。“他感冒了,所以我就端碗鸡汤来。”、“他们热情的邀请,我实在无法拒绝。”

上述例子中,相关人的行为似乎都是因为环境因素而造成。这些人显然认为自己无法抗拒环境因素之影响。

拥有反抗、顺应更替导向的人会发现,环境力量之强大往往令你无法抗衡。你仅能消极地予以反抗或顺应。即使你已具备克服环境的技能,好比驯兽师学会了驾驭猛兽,其实还是象征猛兽的环境在掌控你的生活。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