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无远弗界(11)

创造的五步骤

创造过程的步骤不难描述,但这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每一步骤代表着不同的行动,有些层面的创造过程积极,有些则较为被动。每一层面也都需要不同的技能。或许你已具备某些技能,并发现其他技能并非如想象般容易。虽然创造技能将随着经验累积而增长,每一个新的创造仍是一独立不相干的过程。

本章将讨论创造的基本步骤,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再深入探讨。切记,下列的步骤仅仅只是创造过程的总结,而不是一个可任你采用的公式。

u 酝酿

创造者先从了解结果是什么着手。首先他们会先了解自己想要创造什么。这个构想有时很笼统,有时又很明确。在你创造想要创造的事物之前,你得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原始构想可能很清楚,也可能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这并不重要。有些创造者喜欢随机应变,所以构想比较简单。画家可能无法知道最后的画作回事什么样子,但他有够清楚的理念,而已让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使最后的作品能够接近她的创作理念。有些则在拾起画笔前早已完成整幅构图。美国名画家奥基夫(Georgia O’keeffe,1887-?)说过:“只有在完全清楚后我才动笔。若不如此,等于在浪费时间与颜料。”

知道自己要什么本事就是一种技能。但传统教育并不鼓励学生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教导如何选择正确的回应方式。结果多数人对于自己所求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道理很简单:对于非出己意的选择,多数人总是提不起劲的。但在创造过程中,酝酿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就会变得有意义而且有趣多了。

u 掌握目前进展

绘画时当然要了解目前的进展,否则将无法继续动笔或润饰,作品也就永无完成之日。

掌握目前进展也是一项技能。这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多数人在观察现状时总带着有色眼镜。过于乐观或悲观是我们常犯的毛病。保持客观是所有伟大创造者的共同特点。在许多大学哲学系里流行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你无法绝对的客观。在艺术系里有一堂临摹人体的绘画课;学生必须学习观察,再将观察的结果画到画布上。虽然每位艺术系学生的风格不一,画像不尽相同,但哲学系的学生一看,就知道他们画的是谁。音乐学院里,学生必须能以耳闻辨认旋律、节奏、音程。这门课同样地也是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辨认并呈现事实。

客观观察事实的能力是必备的。多许多人而言,“事实”是学习来的。初次乍见,让人觉得不舒适,有芒刺在背的感受。若是采用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就会想要采取行动以恢复均衡与舒适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故意曲解事实。撒谎、自圆其说、不理不睬都是手段。但一旦学习如何掌握创造过程时,你就会发展成驾驭事实的能力。是好是坏,你都必须了解事情的进展状况。

u 采取行动

一旦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目前拥有什么,下一步就是采取行动。但是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创造就是发明,有异于传统。但教育却一向强调传统,所以一般人拥有的发明经验并不多。发明的技能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采取的行动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无论是否有效、是否继续采行,则要决定于结果的当时变化所有的行动对最后的结果都有一定的帮助。这是因为创造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后才知道何者有效何者无效。创造者的重要技能之一就是试验,然后评估自己的试验。

发明并不是不断的试验与评估。多次试验后,你应该会产生直觉,察觉到哪种行动最有效。创造者可以发展处具经济效益的手段,但这通常需要一些时间。换句话说,创造的机会越多,就越有机会培养灵敏的直觉。

有些行动能助你直接打成目标,但多数不会。创造的艺术就在与能够不断调整或修正你目前的进展。许多人要求“一次就对”,甚至更惨——“尽善尽美”。这种心态只会让你兴起就此打住的念头。有些人主张以培养“决心和毅力”对付习惯性的放弃心理,但这种人为方式鲜少奏效。若缺少调整行动的能力,决心与毅力不啻以卵击石。当再一次碰壁后,阻力最小最佳之路就是放弃。习惯性的放弃使人觉得自己在个性上有缺失,但实情并非如此。决心与毅力不是支撑你继续创造过程的力量,学习与调整才是。

u 跟着创造节奏走

创造过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萌芽(germination)、圆熟(assimilation)、完成(completion)。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能量与行动。

萌芽起源于一分新奇与兴奋感。部分能量则来自于新活动的不寻常处。

圆熟是最不显眼的阶段。此时因兴奋而产生的内心悸动已经消失,起而代之的是,你内化自己的创造目标,让它成为你的一部分。于是你产生一股能量,支持你的试验与学习。萌芽时期的兴奋莫名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清新安静的圆熟力量,帮助你达成目标。

完成是创造的第三阶段。此阶段的能量类似于萌芽期的,但此时的能量是运用在越来越清晰可见的目标上。此一能量不但可用于完成原有目标,更可为下次创造的萌芽期预作准备。

累计创造动能

许多谈论创造力的理论,似乎都有一种“运气成分”的论调。但对从事创造的老手而言,不断增加的动能才是成功的基础。创造的过程不但是创造自己所需的可靠方法,还能为未来的更多创造埋下种子。哪种人成功的几率较大?是老手还是新手?不错,许多新人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但这是例外,不是常规。即使历史上最天赋异禀的莫扎特,也曾在音乐的领域中沉潜多年。他三十多岁时的作品,就比十几二十岁时的作品成熟许多。写得越多,作品就越成熟。经验的累积让他拥有了只有在创造过程中才会产生的动能。

今日就着手于创造,你就越有可能创造出十年后你想要的成果。每一次新的创造,都会带来新的创造经验与知识。如此一来,你的构思和创造能力便自然而然与日俱增。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