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创造的成果(64)

当你移转到创造导向时,结构性张力超过结构性冲突,接受创造的事物将变得自然与熟悉。刚开始或许会稍显羞涩和陌生,但时间一久也就处之泰然了。

最恐怖的景象如战乱、饥荒、严寒、传染病等,很多人都安然度过了。我们当然也能接受拥有自己的创造物。学习拥有并不是件难事。

《旧约圣经》<创世纪>章所提到的,根据犹太基督教传统,人类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创造的。由于《圣经》中将中帝描述为一位创造者,依照他的形体所创造的人类自然也应该是创造者。

<创世纪>不但映射人类是创造者,其中宇宙创造的故事也符合创造周期的过程。在<创世纪>中,每一天的创造都包括了萌芽、圆熟和完成的阶段。

萌芽是在上帝的一连串选择中开启的:“在那边添点光”,“让水流汇聚”,“让陆地浮现“等等。

圆熟阶段的发生,是在宇宙本身的各个部分逐渐整合在一起的时候。

当上帝对所创造的结果甚表满意时,完成阶段即大功告成。“上帝认为一切完美“,就是肯定得明确表示。

创造的每一天都需要个别的认可。在创造过程中,认可自己朝目标迈进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是完成阶段的一个重要动作。“第七天,上帝休息了“,正式认可整个创造过程已经完成的明示。

认可自己的创造

认可自己的创造与接受它是两码子事。

接受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动作。你将所创造的事物纳入自己的生活中。

上课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动作。你将自己的判断加诸于结果之上,判定结果已经完成。当画家在画作上签下自己的姓名时,表示他认可这幅画作已经完成。这时他的判断是:这幅画作于我的愿景正好相符。

在反抗–顺应导向中,因为人们常将结果的产生归因于环境带来的运气,而不认为是自己创造的成果,认可与否并无多大意义,因而经常忽略认可的步骤。当一项成就是因为好运到而完成时,你自然不好意思在那上面签上自己大名。

但如果你是致力于创造,那么唯有你才能决定什么样的状况才符合你的愿景,也只有你能够宣布一个结果已经完成。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有关黑白电影彩色化的争议。彩色改变了电影世界。当初国会考虑立法禁止将黑白电影彩色画,显然是不了解电影圈人士的呼声。谁才是真正拥有创造物的问题成了焦点所在。

如果你创造一项符合自己愿景的事物,其他人有权利改变它吗?

判断是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创造者才能判断创造物是否已经完成。

在作画或是创作小说时,什么时候才算完成?因为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可能改变整幅或整部小说的风格,这个问题自然不能小觑。当你察觉到这幅画或这部小说与心中的要求完全一致时,换句话说,现状符合心中的愿景时,也就是大功告成之日。在创造导向中,这种判断是很重要的。

避免主观的判断是当前流行的一句话。但在进行创造时,就创造结果当时的状况予以判断却是必须的。评论家克鲁萨玛在《时代周刊》的评论中提到:

或许道德混淆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文字本身;文字的道德界限已经模糊,转趋中性、不具价值观,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一旦如此,道德论述将变得困难重重,道德界限将无法凸显,道德争议将无人能够理解……最糟糕的是,道德界线一旦模糊,将成为习惯。

在反抗–顺应导向中,避免判断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冲突。但在创造导向中,判断确实必须的,而采取鲜明立场的能力更是创造过程中的先决条件。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