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白皮书-第(302)页

怎么会讲出这句话?这个痛,不是应该讲更深切、更有恨才对吗?但因为他一开始就是一个比较支离其德的人,所以就比别人不容易产生恨意,只能如实地承认事实而活在『不得已』之中。

他还有一首看起来像两个对联的词牌名<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路无人独还。』人有那么多的痛苦心事,但是他没有像李白那也『白发三千丈』,他的这些痛苦也不过就是几根白头发,好像没有那么值钱。『生涯一片青山』,好像是说,不管在什么样的际遇中,我都可以自己找到乐子;或者青山是代表坟墓?反正人活着就是为了死?『空林有雪相待』,我的未来已经没有东西了,只是一片白雪,我再往前走也没有路了。

『古路无人独还』,但是我走了这条路,可以很自豪地觉得:『没有别人走过哩!』他在这么痛苦的时候,都还可以自得其乐。

然后到了他最接近死亡的作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问我这一辈子所有的痛苦加起来有多少?我没算,不过是像水一样流走的东西罢了,我愿意放它自由。

李煜的亡国事件,让他造就了中国词史上不可以思议的作品;在这种很可怕的人生里面,说不定他的灵魂是在追求一个很了不得的文学领域的价值完成。

如果是身在其中,会『心中有恨』的人,可能就不能明白自己人生真正的意义了。

我只能用『不知道』来回应《庄子》这段文字的『不知道』。

2020 年 2 月 3 日星期一

『应帝王』

啮缺问道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 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第七篇<应帝王>,简单来讲是:当有一天你这些东西都练得差不多了,想要把道家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你要当一个『帝王』,管理者、或者教育者的时候, 你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什么。

当然,这一篇一样是修炼的技术不太多,所以念过去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前面<齐物论>已经出现过啮缺问王倪的『四问四不知』,啮缺得到四个『不知道』的空虚的答案,反而大彻大悟,开心地跑去跟蒲衣子(蒲衣子到底是不 是王倪的师父被衣,历史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我们姑且叫他祖师好了), 说:『啊,我师傅刚刚这样子教我啊!』师祖就很高兴地看着徒孙:『你现在 懂了对不对?你现在知道『有虞氏不及泰氏』了。』泰氏是伏羲,有虞氏是舜。

『古代帝王,舜到底是比不上伏羲的。舜的小小的缺点,就是心里面抓住仁爱不放,而且要求别人像他一样有爱心。我不能说这是错,你一样可以得到人民的爱戴,至少你不是一个凶残的帝王;但是,这样用仁爱去教化别人,到底是不符合人性的。』那什么叫做符合人性的?

他就说:『伏羲氏睡觉就慢慢地睡,醒来也是慢慢地醒,他的意识是比较模糊的——上古天真之人尚未『二分心』的脑——当他跟一匹马在一起的时候, 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匹马;当他跟一头牛在一起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那头牛, 他的本事,就是真正能够代入别人的立场,去感觉清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那种无敌神功型的同理心,才是符合人性的。』

一个是:我要对别人好,大家也要对别人好,我们社会是要为大家服务,人要彼此相爱;另外一个是:真正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感觉、理解对方;这才是有人性的做法。

我们姑且把<应帝王>的头尾一起来看,<应帝王>的最尾巴不是有一个『混沌凿七窍而死』的故事吗?

南海、北海的帝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倏忽』就是动作快、毛毛躁躁的意思;这两个人都动作太快、太急了。

南方的国王和北方的国王要见面,就常常越到中间的国家见面,中间的国王叫混沌。倏、忽经常见面,觉得混沌对他们好好,就商量:『别人的脸上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七窍,用来看、听、呼吸、吃东西,可是混沌都没有啊,我们来帮他开吧!』就用自己的好意去加给别人,每天凿一个洞,凿了七天,混沌就死掉了。

站在『我们要如何对人?』的立场,来看『混沌七日而死』的状态,这地方暗示我们一件事情:我们作为一个『别人』,真的不能像倏、忽那么急躁、毛躁;我们必须先承认一件事实:『我不知道对方的灵魂呼唤是什么』。

我过去一直在鼓励丁助教要奋发向上、多赚钱之类的,可是,我现在就觉得, 说不定他的灵魂呼唤就是穷到比乞丐还要穷,再奋发向上;人家规划的路线, 并不是我以为的那个路线。我没有在诅咒丁助教会变乞丐,我只能如实地承认: 我不知道。

所以庄子就觉得:你不要那么急,不要在明明是不知道的情况下,还硬是去逼别人一定要变成什么样子。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只能回到前面讲的泰氏(伏羲氏)的好处,尽全力同理别人。你只能更开发自己的感知力,设法站在对方立场,去感觉清楚对方是怎么一回事;同理心才是符合人性的。

之前讲<齐物论>基本功时,当然是要优先炼化『自己里面的』逞强抵抗啦, 不必去管到别人头上。但现在是第七篇了,所以就会提出『教化他人、管理他 人』必须具备的心理资质。

如果你觉得人应该有爱、应该对别人好,就要求所有跟你不一样的别人:『人都应该有爱!』这到底是欠缺同理心,不符合人性的。即使你打着以爱之名, 别人还是很难接受。

作为教育者、管理者,天然的同理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需要强到能『顺着对方灵魂呼唤的毛摸』,要像伏羲氏那样,『恍惚杳冥』到表面意识已一半溶入潜在意识的状态才有可能做到。

可惜的是,今天我们一旦站上这个位子,一定就会有了逼格,于是,天然的同理心就毁灭了。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