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自己“不知道”

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你知不知道,万物有没有什么普遍正确的标准?”

王倪说:“这我怎么知道啊!”

啮缺又问:“你知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东西?”

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再问:“那所有的东西都没有办法知道这些’不知道’的事了吗?”

王倪说:“这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再问:“你说你不知道什么是对我好的(利)、什么是对我不好的(害),那圣人也不知道吗?”

王倪回答说:“圣人根本不在乎这个啊!”

这是庄子中著名的四问四不知。庄子希望通过这个“不知道”的练习,能修复一个人的天然同理心,也就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

要恢复天然同理心的必要条件,就是承认“我其实不知道”。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或多或少有这个毛病:有人问你一个事情,可你并不知道,但你马上会脑补一个答案或者瞎掰一个答案来应付别人。还有一种情况也非常普遍,你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发的几张图,立马能脑补出其中的细节,虽然实际可能并不是那样的,而我们都喜欢这种脑补。因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人都害怕自己不知道,不能允许自己不知道。可是,事实上,我们就是不知道。而通过上面那一段“四问四不知”,我们了解到庄子是允许我们不知道的。

如果,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把自己捏造成一个什么都知道的绝对者,非常强烈地相信自己是知道的,并且认为“我这样认为就一定是对的”,那这个人的心就会越来越硬,变得没有好奇、没有包容、没有开放,成为一个硬掉的我执,对心来说是不健康的,“近死之心,莫使复阳”。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被种下的各种观念、信念让我们觉得什么是“不对”的,从而限制住我们对这个世界同理的能力。当对方是我们认为“不对的一方”时,我们基本就会认为“他的感受我为什么要去感受?因为他是错的嘛!”

王倪对啮缺说:“我来问你,人类睡在湿气重的地方就会腰痛,甚至半身不遂,那泥鳅会这样吗?人爬上高树就会害怕、紧张,可是猿猴会这样吗?请问人类、泥鳅、猿猴,这三种动物到底谁的生活习惯才符合标准呢?人吃肉类,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却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到底谁的口味才符合标准呢?谁认为的美味是最正确的?猵狙和雌猿作配偶,麋喜欢和鹿作朋友,泥鳅喜欢和鱼混在一起。毛嫱、西施,是人类世界的大美女,但是鱼见了就要深入水底、鸟见了就要飞向高空(沉鱼落雁),麋鹿见了就要极速奔跑;这四种动物,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往往不能看到别人真正觉得幸福的是什么,我们都是以己度人,把我们的喜好强加于他人。比如,有人觉得奢侈品很重要,他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认为奢侈品很重要。 有人认为偷懒很重要,他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认为偷懒很重要。

所以王倪说:“依我看来,仁义的论点,是非的途径,纷然错乱,我哪里有法子加以分别呢?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要随便认为怎么样是对的,要求人家一定要按你的规范去做事情——因为这很有可能就是破坏人家灵魂的设定。所以,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安于自己的不知道,这才是让心灵节省能源的基本方法。

原文:

《庄子·齐物论》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熟知正处?民食刍豢,糜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糜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