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于【死亡】的解读:

庄子对于【死亡】的解读:

《庄子•养生主》的最后一段再次提到了死亡。而前面<齐物论>中有部分提到的【齐生死】。关于【死亡】可能是要传递:【害怕未知的人会害怕死亡】的见解。

而养生主的主轴是【承认事实而疗愈情绪】。通过老子吊唁朋友的故事,在提醒。当你违背了【心中的真实】感受,自己有意识的去抵制这种感受,压抑它。或者说,你一定是有在一些地方没有好好的承认事实,你的情绪才会增加的那么多呀!

这样的人,情绪波涛会有那么大,是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个生命是跟谁要来的。

关于情绪的痛苦,庄子的解读是:古时候的开悟之人,或许会认为是【遁天之刑】。人有情绪这件事情,是因为人的自我执着、我执这个东西,不愿承认右脑感受到的事实,你的【心中之真】,就会打你一下,这是一种“天刑”。所以人有情绪是一种的天谴。

庄子的因果论比较接近科学,不像宗教那么[绵长]。就这个当下的,出现的情绪,是每个人天天都会经验到的。不承认事实,就会有情绪。

关于【死亡】,如果你能纯粹的承认事实:他来了、然后走了,你就应该没有那么多的情绪起伏才对呀!这就是古时候讲的【帝之县解】。

而用【悬解】,是因为人的心情就好像,【被悬吊着的傀儡一样,被外界事物牵动】。但庄子的解法是,如果每一件事都能承认事实,不动情绪,人的心就能【自由】,可以从这【天谴般的实相挣脱出来】。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这句话大约也是从庄子语境出来的,再加上老子【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如果人来到这个世界、又离开,是铁的实事,我们会为一个人难受,就代表我们没有真的【承认】这个事实。这里,有没有可能容许自己反省,面对【死亡】是哪里搞错了?

 

 

实践庄子的核心是,如果用齐物论给予的提示来讲,是【非常认真的心向内去看】,除非你非常认真的看着自己,不然的话,你就有可能因【心存侥幸】而放过自己,人会进步的起始是:让自己的【感知力】时时刻刻成为自己的探照灯,全力观照自己,唯有这样你才能在自身上找到,改变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