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剪不断理还乱(9)

解放心灵与集中心思之间有显著的不同。集中需要有专注的对象。对创造者而言,集中的焦点就是他想要创造的最后结果。

解放心灵就好比在池里钓鱼,却不知道池中有什么鱼,只希望有鱼就好。集中心思则像是各式钓竿备齐,专心钓某种鱼。

创造的过程往往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就像钓鱼一样。但只要心中有谱,就能够专注创造过程,而不至于任整个创造过程天马行空。

由于不知道如何创造自己所欲,许多人就以为问题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增加了问题的重要性。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常常是无关痛痒的。解决问题往往无济于事。

心理学家容格(Carl Jung,1875-1961)研究多年此课题后写道:

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问题通常是无解的。问题无法被解决,只能被取代。

人类生活常会增添一些新事物,随着视野逐渐宽广后,原先无解的问题都会丧失其急迫性。逻辑上,问题并没有获得解决,而是随着另一个更新、更急迫事物的迎面而来而相形失色。

将时间花费在解决问题上,可说是徒劳无益。解决问题只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状况)找寻适当的回应方法而已,并无永恒的价值。从务实观点来看,许多人的原本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最后都不得不放弃。有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公司花不少钱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我问:“结果贵公司真正运用了哪些技巧?”

“一个也没有,”他答道,“花了许多冤枉钱,弄了许多构想,却从未实施。刚开始员工还因为新奇而有些兴奋。接着就啥新鲜事也没发生了,除了产生一堆有趣但却无用的东西——非但不实用,有时候还显得有些愚蠢。”

医学无法创造健康

近百年来,心理分析的鼻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深深影响着心理分析与心理治疗的发展过程。在这些领域中,许多杰出人士虽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仍然运用相同的医学模式。

身为医生,佛洛依德所受的训练就是要解决问题。观察症状、诊断原因、开处方,最大目的就是减轻病痛。

医学模式仍是现今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式:找出毛病,对症下药。这种模式在帮助病人时确有功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仍有其地位,有其是在医学上。著名导演休斯顿(John Huston)年过八十,有人问他长寿之道。“手术治疗,”他一语道破。

但医学知识一门祛除病痛的学科,无法创造健康。

在艺术领域里,众所周知,创造并非解决问题。此一区别不容忽视,因为多数人都希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解决问题无法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只会一再带来他们不想要的东西。

目前,鸟干达境内仍有“非洲食物和平基金会”(the African Food and Peace Foundation)在进行援助工作。我们把这个例子与衣索比亚的案例比较,就会发现这两者的显著差别。

从鸟干达看创造

以创造过程作为该会世界开发计划的基础,该基金会负责人对此相当有兴趣,于是邀请我参加这个计划。这个计划不再为舒缓灾荒而倚赖外界的人员和物资,而是以训练鸟干达人民自给自足的能力为要务。

鸟干达天灾人祸,饿殍遍野,众人皆知。这会是一个适合落实此开发计划的地方吗?更遑论这个计划还包括了学习创造过程?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还有什么地方比第三世界更合适?

当威特肯普夫妇(Han and Silvana Veltkamp)首次与我接触时,我对这个构想极感兴趣。这是第一个非以解决问题为基础,而以未来的愿景(vision)为蓝图所作的开发计划。这对夫妇曾参与联合国的许多开发计划,却眼见无数的金钱浪费在援助计划上。累积多年经验后,他们构思了此一计划,强调自给自足的训练。

我们设计了一套特别课程,将创造过程融入食物生产、农业开发、健康、净水、教育等计划中。这计划的有利点之一,就是鸟干达的领导人员有机会前来美国受训,回国后正式投入工作。短短几年内,整个情势不断蜕变,许多改变是村民原本都不敢想的。

尽管鸟国政情尚不稳定,民生依旧凋敝,族裔间仍然战事不断。但推行此计划的村落却呈现另一番情景。即使大环境不顺遂,村民仍能够创造自己所期望的生活。

这个计划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数以千计的人们生活得以改善。而所花费的金钱、人力仅仅只是以往救援花费的一小部分。

穆夏夏(Mwalimu Musheshe,Jr.)是“鸟干达乡村开发及训练计划”(the Uganda Rur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的执行长,曾对这个计划作了最贴切的描述: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在鸟干达西部的第一座社区工作站中,大家都急于谈论自己的众多问题与需要。最常听到的字眼是:“我们这个没有,那个也没有!”、“蚊蝇丛生,到处都是疾病!”村民要求工作人员尽速消灭人畜的疾病、捕捉吃粮食的害虫。有的人抱怨孩子得了传染病,没钱看医生;有的抱怨专制政权;有些则对农作物价钱不好啧有烦言。所有的人都表示无助,希望我们能代为解决问题。

推行鸟干达计划的假设之一,就是鸟国人民与其他人一样,将是开发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另一项假设是,这些人具备智慧,有能力改变生活的品质。

工作小组为村民组织了训练工作站,让村民自由地参加,并充分地表达自己。几次课程下来后,村民认清了现状如何,然后开始想象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些人于是开始分工,努力创造出整个社区村落想要的生活方式。整个努力的焦点都集中在想要什么,以及达成任务所需的行动步骤上。例如:大家想要有干净的水源,于是就聚集起来,彼此分工,一口气挖了十二口井,并设置保护设施。而过去八年来,该地区总共只挖了两口井。

而当村民跳出解决问题的窠臼,进入创造他们所想要的景况时,领导人物自然应运而生。

这些例子说明了,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掌握自己的命运时,会有怎样的作为。从另一方面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让人们变得倚赖与无助,聚在一起只是因为遭受强迫或利之所趋。一旦事情过后,就默默地等待下一个危机出现。而在这段空挡内,一切如昔。

我们在这计划中证明了,人们可以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创造在一起、不是出于强迫或顺从,而是出自一份建设心目中未来愿景的使命感。

不管问题是什么,你都无法真正解决它。不知道如何创造所欲,新问题将接踵而至。只有创造才不会有问题。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