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剪不断理还乱(8)

解决问题的模式自动纠集你的注意力、行动、时间和思考过程。特别是让你在遇到容易应付的问题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顶多是为该问题盘踞整个心思罢了。解决问题虽然有时会令人很失神,但同时给当事人一种错觉——觉得自己正身负重任,为众人所需要。

“脑力激荡”换汤不换药

当人们将“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混为一谈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找出不寻常的解决方式。此处的“创造性”只就解决问题的风格而言,与实质内容无关。当然也与数世纪以来艺术与科学界沿用的创造过程一点关系都没有。

艺术家无法运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一幅画。绘画家画画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将一副艺术品呈现给世人。绘画本身根本就不是一项问题(除非你把整个世界当成一幅待画的大画布,而你正急于将它填满)。

最常见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方式就是脑力激荡要你发挥自由联想,以突破早已僵化的思考模式。其重点就是鼓励你暂停原有的批判模式,激荡出更具有创意的解决方式。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点就是解放心灵。这个观点来自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的认知,但仍然脱不出解决问题的模式。

此一模式的假设是,人们的思考逻辑由于受到习惯、信念与心理的影响,而导致僵化。解决之道就是要突破着层层束缚,解放心灵。你不能再运用寻常一加一等于二的思考模式,最好是让自己的脑袋激发出新的联想。最重要的是,你必须避免事事批判,才不至阻碍思路的流畅。

这个模式也假设人本来就是富予创造的动物,只是无法发挥而已。一旦障碍祛除,新点子将源源而来。对人类意识研究颇深入的思想大师哈曼(Wilis Harman)也曾掉入同样的陷阱中。在其著作《高度创造力》(Higher Creativity)中,他曾提到:

为什么不是每个家庭都会出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s,1879-1955)?若每个人原本就具备一种内力,可以使他向上突破达到更高一层的创造力,那到底是谁把钥匙藏起来,让我们无法发挥这项本能?

创造之钥的神话

但贝多芬并不认为自己具备“向上突破,达到更高一层创造力”的能力。他并非某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大增。他也不是枯坐沉思,静待让他顿悟创造之道的灵光一现。他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作曲,不断地积累经验。刚开始他也是追循古典风格,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等大师并无显著不同(后者还是他的作曲老师之一)。贝多芬的独特艺术造诣是与日俱增的。

伟大的音乐往往来自伟大的人性。贝多芬并不只是抄袭他人而已,他能够平衡所有的生活经验,融入其音乐中。不论是灵命、哲学、感官、甚至世俗,他都能深入体会,挥洒自如。生活就是他成功的最佳素材。与其说他的成就是一连串的突破,倒不如说是累积学习的成果。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不只是运用想象力而已,他还必须将想象化为事实。创造一旦成形后,就将成为下一个创造的垫脚石。

有些人常提到打开创造力的钥匙,似乎一钥在手,创造力就会源源不绝。这种说法不值一驳。有些心理学家观察到,具创造力的人行为举止异于常人。创造者具有的原创力使他们不落俗套。若能激发此一原创力,创造力将源源不断。

这种说法就像在看一些会弹钢琴与不会弹钢琴的人一样。如果想知道会弹钢琴的人是怎么弹出音乐来的,我们发现会弹钢琴的人只是按下黑白键而已。根据“开钥匙”理论,只要鼓励不会弹钢琴者按下黑白键,音乐就会出现。但我们都知道事实并不然。

有关创造力的心理测试中,常要求接受测验者想象砖块有哪些用途,理论是:想出来的用途越多,表示创造力越丰富。这不过是寻求变通之道中的另一项把戏罢了。如果美国建筑家莱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当初只想出砖块的一种用途——盖房子——我想人家就不会认为他这么有创意了。

我要创造什么?

这些模式都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要创造什么?”创造过程产生的最后结果,并非源于创造出了多种选择性,而是由于创造出了一条路径,让原始构想得以实现。任何有关创造力的理论是否可行,只要问几个问题就可知道:你可否运用该理论创造音乐?莫扎特是否利用脑力激荡的方式创作“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他使用那样的方式,保证他绝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那样的音乐。

专心钓一种鱼

创造的过程千奇百怪,从易于掌控,到难以驾驭的都有,但一定都脱不出创造者所构思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重点在注意决定性判断,而不是暂停它。当创造者掌握自己的创造过程后,变通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而当他越能掌握此一创造过程时,从起初的构思到最后作品完成之间的道路就越笔直。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