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想事难成?(16)

每个人生命中最常见的结构性冲突,

是由两种相互竞争的张力纾解系统建构而成。

一种系统是建构在个人的欲望上。

另一种则建构在一种个人欲望无法实现的信念上。

在某些生命结构中,你会发现最好走的路(即阻力最小之路)弯弯曲曲,但在其他的生命结构里,却又是笔直前进。崎岖不平的生命结构将形成一个不断重复的模式。一会见你发现自己正朝着想要的事物前进,一会儿又发现自己正慢慢远离。忽近忽远正是这个模式的特性。

在一个笔直前进的生命结构中,阻力最小之路将朝着最后的目标迈进。创造过程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构筑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稳定结构,以协助你达成最后的目标。

张力——纾解系统

自然界的基本法则之一是:张力自然会寻求纾解之道。从蜘蛛网到人体,从宇宙的形成到陆地的飘离,从钟摆的摆动到发条玩具的动作,我们都可以看到“张力——纾解”的系统在发生作用。

在自然界或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简单型和复杂型的张力——纾解系统,不但影响事物的改变,而且还影响事物的改变方式。

最简单的张力——纾解系统是,在一个结构中只存在着单一的张力,整个结构趋向于纾解此一张力。譬如:将橡皮圈拉紧,整个橡皮圈就倾向于回复原状,以纾解橡皮圈内的张力。而受挤压的弹簧圈也倾向于弹回原状,以释放出张力。

日常会话也不乏张力——纾解的系统。“你好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隐含的结构倾向就是要你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已造成某种张力,而问题的答案将可纾解此张力,这就是所谓的前置——结果语法(antecedent—consequential)。这在语言以及仰赖语言的思维逻辑中,是最自然的语法。这些语法的型态可能是“问题—答案”或“叙述—质疑”:

“玛莎和你去吃了晚餐吗?”(张力)

“是的。”(纾解之道)

“我想他们的 提议是无法接受的。”(张力)

“我也这么认为。”(纾解之道)

有时候纾解之道会造成新的张力,于是又需寻求新的纾解之道。但整体看来,这种模式仍然属于简单型的张力纾解系统,如:

“昨天我们家来了三位客人。”(张力)

“是谁?”(纾解之道和引发新的张力)

“约翰、艾琳和布奇。”(纾解之道)

“谁是布奇?”(张力)

“约翰和艾琳养的狗。”(纾解之道)

当张力存在时,阻力最小之路将引领我们寻求纾解之道。上述的例子很容易解决。即使答案是“我不知道”,整个结构中的张力仍可获得纾解。

日常生活中,当你肚子饿时,一个简单型的张力纾解系统就形成了。饥饿造成张力。当你进食后,张力便获得纾解。同样地,口渴也会造成张力。当你喝水后,张力就不存在了。

当不同的张力纾解系统彼此之间互相牵扯时,就会出现相互竞争的局面,从而产生结构上的冲突倾向。例如:当一个张力纾解系统趋向于纾解时,另一个张力纾解系统便会趋向于更紧张的状态;如此一来,整个结构又掉过头来,倾向于纾解第二个系统的张力。但此一现象却加强了第一系统的张力。由于这种互相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结构摇摆不定。这种冲突系导因于结构,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冲突(structural conflict)。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