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想事难成?(17)

结构性冲突

结构性冲突系来自两个互相竞争的简单张力纾解系统。譬如:肚子饿了(张力),自然就会想吃东西(纾解之道)以纾解此一张力(见图6-1)。

假若你已超重,你可能会选择节食,以达到心中的理想体重。于是,此时又形成了另一种不同的张力纾解系统:体重超重,结构倾向就是要采取行动,亦即节食,以纾解体重超重所造成的张力(见图6-2)。

6-1

张力 

纾解之道 

饥饿 

———————————→ 

进食 

6-2

张力 

纾解之道 

超重 

———————————→ 

节食 

6-3

张力 

纾解之道 

饥饿 

———————————→ 

进食 

超重 

———————————→ 

节食 

“饥饿——进食”的简单型张力纾解系统,以及“超重——节食”的简单型张力纾解系统,两者之间互相关联却又彼此冲突。你无法同时纾解这两种张力,亦即你不能既进食又节食(见图6-3)。

试图要纾解其中之一时,必然会否决另一种系统,升高该系统的张力。不进食,你将越来越饿,使得“饥饿——进食”系统中的张力升高。此一系统中阻力最小之路就是进食。所以你进食,结果体重却增加了,造成“超重——节食”系统中的张力升高。此时你自然倾向于节食。但一旦如此你又觉得饥肠辘辘,于是又转回到“饥饿——进食”的系统。

这两种简单的张力纾解系统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纾解之道的两个重点无法同时并存,亦即你不能同时进食于节食(见图6-4)。

你也无法按照顺序纾解这两种系统中的张力,因为纾解其中之一,势必会升高另一系统中的张力。

就表层行为的观点来看,许多节食者所采取的行动是期盼达到减肥的效果。但从底层结构的观点来看,节食者的行动是要解决结构性的冲突。但由于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节食者虽然能暂时性地减轻重量,阻力最小之路仍会引导他们回复到原来的体重。但一旦再度超重后,长期而言,阻力最小之路又将引导他们进行节食。

结构性冲突的例子也在许多大公司里层出不穷。这些公司需要做研发、设立新工厂、开发新市场的投资。投资的目的是为了长期发展。当公司投注金钱在这些投资上时,初期的利润虽不高,但总希望终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如此一来,初期的回收利润便可能显得微不足道。

投资的资金来自股东,股东买股票是希望得到高投资报酬率。但公司关心的是扩张后的经营能力,以及长期的获利率。但其初期的结果却造成股东投资报酬率降低。

此时整个投资行为即呈现摇摆不定的状态。投资者着眼于投资报酬率,于是愿意购买股票,将金钱投注到公司。而公司主管注重的却是长期的成长,于是将钱投资其上,不料却造成短期利润暂时降低,公司股票的吸引力也跟着降低。当公司筹措资金能力大打折扣后,公司只好将焦点移注到筹措新资金上。为了再度吸引投资者,治好减少投资以呈现较高的获利率。

这种反复摆荡的解构型态,使得许多跨国企业无法订制有效的长期经营策略。许多有类似问题的公司也经常面临被并购的危险、研发落后,或是来自其他未遭此结构冲突公司的激烈竞争。

为何行为反复摆荡

在这种结构中,必然会从一种张力纾解系统,转换到另一种张力纾解系统。我们可以将此情形称之为“主导系统的转移”(shift of dominance)。主导系统的转移造成了行为上的反复摆荡,而其中背后作用的力量却不甚明显。于是节食者有时候也会奇怪,为什么又时候比较容易解释,有时候一张嘴却不听使唤。若无法了解结构性冲突的作用,你将对实际发生的事情感到迷惑。就表面来看,节食者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试图减轻重量,但最后还是失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纪律不够,自我怀恨,自暴自弃,缺少意志力和决心,还是性生活不圆满?

其实反复摆荡是因为这个结构的特性。反复摆荡只是该结构运作下的必然结果。那些采取行动以解决结构性冲突的人,其行动往往着眼于行为的表层,例如:无法成功节食的这个表面事实。节食者无法了解自己处于反复摆荡的结构中,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只会强化其底层结构,最后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无助与无力。

节食经常失败的一个原因是,节食的措施只不过是用来抑制作用中的结构目前行为的倾向。结构的某一部分虽然借由节食的措施暂时获得控制,其他的部分(因饥饿而想进食的欲望)则增加了优势地位以补偿受控制部分的缺损。换句话说,当你在结构的某一部分施加压力时,结构的其他部分就会反弹。就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而言,这可称为补偿性回馈(compensating feedback)。

潜意识的阻拦

每个人生命中最常见的结构性冲突,是由两种互相竞争的张力纾解系统建构而成。一种系统是建构在个人的欲望上。另一种则建构在一种个人欲望无法实现的信念上。

直觉里,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此信念。你为何坚信自己无法拥有心之所欲?这是因为物质世界中难免有些缺憾。在成长过程中,你必须学着了解这些缺憾。有些缺憾是“实际上的不可能”。例如:时间只往一个方向移动——前进。时光不会倒流,人无法返老还童。这种不可能性是物质世界的本质,你必须接受。若无法了解时间的这项本质,你很难再这个世界上立足。

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缺憾是,任何事情有开始,就有结束。这对宇宙众星球和人类来说,都是正确无误的。在自然界里,有些事件具有“不可避免性”,例如:生死循环。任何事物诞生后,不可避免地终将走向灭亡。

从小,我们就学会了解我们周遭的限制是什么。因此,教导儿童认识攸关他们生存的限制,基本上并没有错,但这种学习过程常流于笼统。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些事情,或是拥有某些事物,于是我们很自然地以为我们无法拥有心中想要的东西。而一旦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又会认为这并非出于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失败的经验,却一再让我们认为无法达成目标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假设慢慢地变成一种潜意识里的信念,深深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却没有被发现。

在必然性之中,仍有些事件并非绝对必然。

虽然时间是向前进的,但在这向前进的动能中,仍有许多事情是悬而未决的。你的选择、你的创造,以及你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早已决定好的。你可以作较佳的选择。你所作的选择会产生结果,创造过程里有一部分就是要你学习如何抉择,以产生自己所偏好的结果。还有,当你创造时,你所采取的行动就不是绝对必然的,而是不固定的、开放的,依情况而定。

产生欲望也是生命结构的一个倾向。像是我们渴望呼吸,渴望温暖和物质。一言以蔽之,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渴望。我们当然也有超出人类基本需求的渴望,如:探索、发展和创造的渴望。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