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取舍的直觉
从理念到愿景必须经过一段过度时期。刚开始你会天马行空般地到处思索,然后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好恶。某一个念头、想法可能让你废寝忘食好几天,但没几天光景又让你觉得它无聊透顶了;而某些想法一开始并不起眼,但最后却又令你爱不释手。随着理念的逐渐成形,你也懂得更多。你的了解对于创造愿景将有直接助益。
有些人在创造过程中突然停滞不前,他们让想法在此阶段不断涌现,却无法形成一个理念,进而演变成一幅愿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必须导引至抉择,如此才能从一般化走向特定化。一旦有了限制,你就必须有所采取、有所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伟大的创造者知道如何取舍。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就曾说过:“为了能够完成著作,有时候我必须删掉最好的一些字句。”在概念与愿景之间的过度时期,你开始培养如何取舍的直觉。
愿景会在过度时期的某一点上具体成形,之后成为完成独立的实体。它可能仍是你的愿景,但已经拥有它独立完整的生命。
许多言情小说家曾提到,他们在书中所虚拟的角色,已开始晋升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他们经常惊讶地发现,这些角色在情节进展中的行为发展企图。有时候有事的原则性是来自几个主要角色的互动,这些角色都有他们自己的个性、价值观以及动机。作者只不过是在引导故事的发展,有时他也会像读者一样,对书中角色的行为感到讶异。
米老鼠的成熟过程
愿景势必越来越具体。这是一个具体化的阶段。我可以想像华德.迪士尼在老鼠的概念上苦思良久的景况。刚开始,他对老鼠产生了一种想法,该想法促成老鼠的逐渐人性化。然后老鼠有了名字,叫做汽船威利。接着他再将这只老鼠以卡通方式呈现出来。渐渐地,他喜欢上这个小角色,但觉得他的名字有点不符合个性。于是就将名字改成米老鼠,从此建立了一个童话王国。
米老鼠的形态经过多次改变,终于成熟。刚开始时骨瘦如柴,鼻子很长。从三0年代到四0年代,他的鼻子越来越短,越来越像钮扣。他的腹部微突,声音也慢慢改变。越来越可爱,但也越来越不像是一只老鼠。米老鼠的世界也逐渐从黑白变为彩色,从简单的卡通演变成精致的动画。
他的关系也渐趋复杂。他多了一只宠物狗、一位女朋友,以及一些不怎么聪明的朋友。五0年代他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吸引了好多小朋友围观。后来,庞大的迪士尼乐园成立,米老鼠更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全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越来越喜欢这只小老鼠。
米老鼠成长的过程,宛如人类从孩提时代进展到青少年、成人时代一样。他甚至比他的创造者活得更为长久。
当愿景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时,你也可以与它发展出复杂的关系。你是它的父母,它是你的子女。你是它的守护者,也是它的批评者。你对它时而亲热、时而冷淡。
先问企业想要什么
通常人们并不会问自己想要什么,反而会问一些关于过程的问题,或是有关公司所遭遇的困境和其解决之道这类的问题。当我在一些大公司进行咨商时,这个“你想要什么结果?”的问题,常使得许多被问到的经理人目瞪口呆。通常他们会给你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完全无法掌握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例如:
我们想要制定一种评估的方法制度,以评估客户所需。
我们想要运用非传统性媒体以帮助使用者,并提供一种行销制度,让未来与使用者有进一步的接触机会。我们想要发展策略性目标,如此才能够重整组织,并在市场上具竞争力。
今天在大大小小的公司里,这些宣言都已成为老生常谈。管理技巧的趋势之一就是,为组织的宗旨或任务订定明确的定义。宣言大多相当模糊,但许多机构中的部门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般公司组织的例行公事。在这个任务声明中,目标有了,策略有了,任务也都分配好了,各种应该的会也都安排好了,但却没看到什么事发生。为什么?因为这些人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经常花费许多唇舌向公司的高阶主管说明,以协助他们清楚描绘自己想要的结果。
真有这么困难吗?不–只是因为许多高阶主管不习惯将“自己所想要的结果”与“什么是可能”当成两回事来看。此外,管理训练亦造成他们额外的负担,因为这种管理训练所使用的,是不明确的沟通、模糊的观念、心理上的管理教条,以及反抗顺应导向的策略。
基佛形容组织的常态时,是这么说的:
不幸的是,现代美国企业中所进行的营运规划,多数仍脱离不出反抗–顺应导向。在严密方法论的基础上,企业试图去定义它当前所面临的情势。诸如:当前的财务情况、员工能力、现在的产品,都在规划的范围之内。它也检视竞争对手的能力及可能的反应,还有未来的立法行动等等。
经过详尽完整地分析这些因素后,企业会进一步规划出一条可以发挥最大能力的道路。基本上而言,这些企业强调的是:“就这些现况因素研判,我们最多能做些什么?”
假设企业是依循创造的模式经营,那么规划经营的第一步,就是决定公司真正想要创造的结果,接着才是分析当前的现况。这或许与以前没什么两样,然而,唯有以这种分析为基础,才能使企业通往真正想要创造的结果。这类的企业才会迈向卓越之路。
构思愿景的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