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实践:【做到在先,想通在后】

《庄子》实践:【做到在先,想通在后】

<齐物论>中,瞿鹊子在听到【高深理论】后,找到了常梧子求证,讲述了他理解的【圣人】。那刻的他,[自我感觉超级良好]。于是说到,【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吾子以为奚若?】:这些听起来好【高深】的东西,孔子那个家伙就觉得这是疯话。可是,我就不一样,我是比孔子更有[慧根]的人,我觉得这些东西讲的太好了。那你觉得如何?

庄子这段文学描述非常帅。你想想看,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抓着那些他也不懂的【高玄理论】,跟人家分享、泼洒,来感觉:【我真的很高深】。

而《庄子》是,有些你没有实践到的部分,你看起来就会觉得很玄。但,你有实践到的部分,你做到了,你理解之后,讲出来的就不会很玄。

因此,一个人会把东西讲的【高深莫测、不知所云】,本质上讲,就是【不懂】的证据。

瞿鹊子就是佛家叫【增上慢】的心情。【增加到自己真正实力以上的自我认知】,是自我感觉太良好的【傲慢】。

常梧子这时就提醒:【是黄帝之所听莹也,而丘何足以知之!】,那个道理是第一天才,黄帝听了都会困惑的东西,孔子怎么可能懂。

瞿鹊子就会想,[黄帝这个天才都听不懂,孔子这个笨蛋当然也听不懂。所以,我比黄帝更天才]。

常梧子就劝诫他:【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你想得也太快了吧?你看见一个蛋,就以为有闹钟了?从蛋到一只公鸡报鸣。需要经历孵化出小鸡,还要是公鸡,然后慢慢养大了,才能报鸣。你有一颗石头,就以为有烤鸟吃?从石头到鸟,需要经过制作弹弓,找到一只鸟,打到后,撒调料制作,才能烤鸟。

这里,是象征讲:所谓道家的道理,你必须【扎扎实实】地【从零练起】,慢慢练到有那个功力了,你才能真的【懂】它是在讲什么。

大部分求道之人就是这样,[听到道理,就自以为悟透了]。简而言之,【眼高手低】。

所以,道家的规矩是:【做到在先,想通在后】。

分享到:

评论0

  • 您的称呼